服务热线
走进贵州“六月六”邂逅一场民族盛宴
习提出,民族文化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亲身了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多彩贵州的民族风情,7月24日,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筑梦‘黔’行”志愿服务队前往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坝羊镇红院村“六月六”节日庆祝现场,感受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氛围。
“六月六”吃狗肉、包粽子、吃五色糯米饭,这是六月六日布依族饮食的主要特点。作为稻作民族,布依族对稻谷情感颇深,居住在江河两岸平坝地带的布依人,水源较好,大多以黏米为主食。糯米产量低,被视为珍品,平时极少食用,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婚丧时才把糯米加工制作成食品。在红院村,团队成员们品尝布依人民节日里亲手制作的香甜软糯的糯米粽,感受到了当地人民极大的热情。此外,团队成员们向当地居民介绍山东端午节的粽子文化,推动鲁黔两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布依族的服饰文化是华夏文明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队成员在游逛集市时,欣赏并试穿了布依族的服饰。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成员们了解到布依族服饰图案构图巧妙、变化多样、装饰性强,既有写实形态的花、鸟、虫、鱼等动植物纹饰,又有抽象形态的几何图案。服饰的制作集纺织、靛染、扎染、刺绣、银饰加工、扣袢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反映了他们独有的审美特征。此外,团队成员还了解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布依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珍贵的布依族服饰文化遗产濒临消亡。服饰是本民族文化心态和社会观念的体现,也是表达人的礼仪的象征。因此保护布依族服饰刻不容缓,幵发利用布依族服饰文化意义深远。
流云舞动,鼓声震撼。伴随着阵阵鼓声,腰鼓队入场,盛会正式开始!村民们身着统一的民族服饰,动作整齐划一,精神抖擞地向人们传递着欢快的节日氛围。伴随着欢快而又富有节奏的鼓声,服务队成员的情绪也愈发高涨,这正是腰鼓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魅力。村民的动作与鼓声完美地配合在一起,动作轻盈而有力,仿佛在跟着鼓声跳舞。气势昂扬的腰鼓表演调动起了人们的情绪,也让服务队成员们感受到表演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力量,更深刻地领会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贵州腰鼓激发了服务队成员弘扬腰鼓文化的热情,更加积极地思考如何传承与弘扬腰鼓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以及布依族村民展现出的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怀。
腰鼓过后,便是悦耳悠扬的山歌展示。贵州山歌已有几千年历史,岁月流转中,它逐渐成为了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一句句歌词都是布依族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服务队成员无比认真地聆听着村民没有任何华丽包装而又朴实无华的歌声。虽然使用地方语言的歌词无法领会,但成员们已经被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感所吸引而沉醉在歌声里。山歌嘹亮,直击人们的心灵,山歌所展现的民族文化底蕴也震撼着成员们。山歌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向人们讲述着对自然界、生活、爱情、灵魂的认识,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从劳动、生活中体会到的最真切的感受。村民真诚而又朴实的笑容让服务队成员难以忘怀。村民也热情地教成员们演唱贵州山歌,学习过程中,一颗将贵州山歌文化传播出去的种子在服务队成员的心里悄然播种。
传统节日“六月六”作为布依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包含了布依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一天的节日文化体验,团队成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布依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及鲁黔文化间的差异,对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发出感叹。同时,小组成员们也将致力于传播布依族文化,推动“布依族”文化品牌的建立。